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教育教研发言稿

2692
发表时间:2015-01-31 14:08

各位老师:

现在我就12月份听课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从12月3日--13日,我听了五年级语文8节课,四年级语文1节课,五年级数学6节课,四年级数学2节课,总共听了18节课。说实在话,我本人受益匪浅。总的印象是:各位授课教师敬业精神强,课前准备充分,课堂风生水起,效果立竿见影。特别受感动的就是教师都争着要求听自己的课,都主动热情地找我安排时间,使我听课前的各种顾虑一扫而光。讲课的人热情饱满,全身心地投入也感染了我这个听课人,特别是老师努力实践课改成果,从目标展示、实施、反馈检测、小结以及6醒目规范的板书,使我大开眼界,在这种氛围中,我只能全身心地投入听课吗?能不努力捕捉课堂教学的每一条信息吗?在课后意见交换时,老师们都很虚心,并能大胆探讨,各抒己见。目的只有一个,实实在在为改进课堂教学共同努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尽心尽责。

下面我先谈谈语文教学的情况:

听语文课10节,无论听了哪节课,都感到眼目一新,老师们都努力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均能以目标教学模式为载体,努力实践“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课改成果。一句话,启发式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1、能抓住关键词、中心词、重点句、关键段的理解。反复吟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概括中心思想。

例如:五(3)班语文教师刘雅萍在讲读《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抓住描述母亲家庭贫穷,挣钱辛苦的句子反复朗读,扣住母亲瘦弱的身体、疲惫的眼神、弯曲的脊背、龟裂的手启发学生深入领会母亲给的买书钱来得多么不容易。

例如:五(4)班的语文老师戴萍在讲读《慈母情深》中,抓住三个“我的母亲”和四个“立刻”的排比句式反复吟诵,引起学生对慈母情深的感情共鸣。并且能够扣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如将母子交钱,接钱的几个动词进行重点理解,开始母亲拿钱给儿子为什么用“掏”,后来母亲再一次拿钱给儿子为什么用“凑”“掏”,因为全是小面颏的角票(暗示母亲挣的是不起眼的小钱)“掏”表示“票角多,全部拿出来”的意思,后来儿子买了一听罐头感恩母亲,放弃买书,可母亲为了满足孩子的读书愿望,“凑”钱给儿子,这“凑”将身上各个口袋都掏尽了,真是倾听所有,充分表达了母亲挣钱的工厂噪声大,环境恶劣,又看到母亲弯腰低头生怕耽误了分钟,知道这个钱确实来得不易,所以掐得紧紧的,使读者确定感到慈母情深,这个过程,老师引导得体,启发及时,互动有效。

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多种教法分布推进,形成高潮,调动了学生思维,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快乐学习,效果甚佳。

例如:四(5)班教师张梦霞在讲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用两篇类似的课程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回忆《爬山虎的脚》这篇已学过的课文,与本节所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做题目。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弄清这是为什么?当时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

在讲解第一件事即第一层时,张梦霞老师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大作家叶圣陶修改的是一篇初中生什么样的作文?在书中找,为什么作者打开作文稿一看就“愣”住了,反复读两遍“我的获奖作文被用修改符号修改得密密麻麻?作者列举了两句被修改的句子,为什么?(有详有略)改得认真,一句是”他把这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用删掉符号删去了“包”字,用删改符号删去了“书皮”加上“包书纸”。这样改作者感到句子更简炼了,更明白了,还有“我”  作文题目也修改了。将《我的一张画》改成《我的一幅画》把“张”改为“幅”用词更准确了。这里教师不忘指导学生反复读。看了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我”体会到叶圣陶大作家工作“认真”“我”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读“平和、温暖”,又用了哪些比喻

有如“春风拂面”?为什么用“春风拂面”来比喻“平和、温暖”的感受?学生答“春风拂面”是“使人舒服”,层层推进,真是水到渠成。

3、读文明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张梦霞老师在讲读叶圣陶对“我”的作文的评语时,很有特色,她仍然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这段评语。启发学生:叶老先生用了一个什么句式?关联词是什么?学生很快地找出“不是......就不能”,两个都是否定词的句式叫--- 生:“双重否定句式,其意就是肯定。”指导谈:“如果这位小作者不是平时敬重老师,长期画画,就不能写出这么真实、具体的作文来.”这句话含有什么意思呢?一是获奖的原因,就是敬重老师,知错必改;二是文章写得真实,具体。引导学生反复读。小结时,老师联系课题,“绿绿的指生命力旺兴,也即我在老作家的关爱下茁壮成长。”并联系课文让学生讨论,写事文章的方法,一般是一事一议,边叙边议,突出中心。

4、语文,顾名思义,就是用学习语言文字交流信息,它的功能一是阅读,教会学生读懂别人的文章,二是写作,教会学生如何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是作文,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就叫做讲练结合,五(2)班张细梅老师在讲读阅读课文《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是写另一种母亲,是母亲锻炼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的爱。张老师重点抓住母亲让孩子独自上医院的矛盾心理反复读,让学生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词语来体会母亲的劳苦用心。如“我不断地磨练他,也不断地磨练自己”“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还有比喻句“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进忐忑不安的心房”进行反复读,启发学生明白母亲为什么有这样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坚决让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一方面对担心,舍不得儿子一个人去医院,在朗读中体会词句的准确使用,感悟另一种母爱即是硬下心肠,培养孩子独自生存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课堂教学的板书是一节课的招牌,板书的好坏从一个方面反映这节课的成败。清晰、规范的板书是知识结构的系统化,是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真实展现,它的实用性表现在老师可以按照板书小结目标,学生可以按照板书复叙课文。比如五(5)班的苏莎,在讲读《地震中的恶父与子》这节课中的板书就很有特色,她是这样设计的,抓住关键词“了不起”分左右写出“父”“子”把父亲抢救儿子的动作、语言、神态、内心活动的词语列在父这边,将儿子回应父亲喊话及心理活动的词语到列在“子”的一边,信守诺言“无论......都”是交集,将父、子联起来。对应“了不起”三个字,知识结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方法合在其中,说明老师在板书设计上作了认真思考的。

上面列举的是青年教师的一些好的范例,老教师经验丰富,教法灵活,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怎么教,有哪些区别?

    语文教材选编课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讲读(也叫精读)课文,一类是阅读课文。讲读课文一般安排2-3个课时,阅读课文一般安排一个课时。我在听课中,很难区分哪是讲读课文,哪是阅读课文。可能自己犯糊涂了。大家都知道,讲读课文就是单元目标的范文,课堂教学的安排一般是第一节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搬掉拦路虎,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大意;第二个课时“熟读”和“鉴赏”。抓住重点或中心词语,关键句段的反复诵读、理解、感悟文章的写作技巧,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

至于阅读课文,实际上侧重于单元目标的一个方面,它的生字、新词、课文脉络、大意均由学生在预习中完成,老师只须抽查。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抓住重点词句、关键段落的理解上,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情,也即重在文理教学,一段选编的阅读教材故事感人、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浅显易懂。我们应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阅读课文实际上是知识拓展和延伸,片段写作训练最好范例,教师应在教学中放中有收,放即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收即规范指导,在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学习。

情感教育和文理教学。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个偏向,重思想教育,忽视文理教学,将语文深变成思想品德课。要知道,语文课主要是学习如何用语言文字来交流信息的,在所听的10节语文课中,情感目标都能达成,知识的拓展、延伸、运用,还是一个短板。个别教师仍然把注意力放在机械地理解段意,归纳中心,以致抄写死记那些条文,而忽略中心内容及作者写作目的是由哪些重点词句及关键段落来表现的,是采用哪些修辞和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来完成的。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把握重点词、句、关键段落而又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训练学生,语文知识目标自然就达成了。

清晰规范的板书是语文必备的基本功。

   板书和课堂教学活动应该紧密相联、有机结合。有些教师到课堂活动快结束时集中板书,放马后炮。有些教师一开始就按预定的板书全部写到黑板上,再按图索骥去研读课文,板书成了摆设。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随意板书,东面写一字,西面写一个词,在布局上设有预先考虑,以致写不下。所板书的字体大小不一,板书不整洁,也不规范,语文课堂板书实在不是一节课教学活动过程的记录,教材内容的概括、归纳、知识内在联系也即重点词句的展示。合理规范的板书教师可对照板书小结目标,学生可对照板书复叙课文。




文章分类: 教育教研
分享到: